跳到主要內容

世新大學桌機平板logo 世新大學mobile-logo

世新大學FBInstagramyoutube世新app

性別所系列講座開跑!兒童電影性別形象72變

發佈日期: 9/27/2019(五) 瀏覽次數 1142

【文、圖/性別研究所  提供】
【編輯/公共事務室】
 
  世新大學性別研究所於9月17日舉辦「性/別的研究、批判與實踐」系列講座—《德國兒童電影裡的性別形象「七十二變」—以作家凱斯特納兒童文學改編電影為例》,邀請德國海德堡大學專職講師張陶,以被譽為西德戰後兒童文學之父的凱斯特納,所創作的兒童文學作為主要的分析文本,吸引不少師生前來聽講。
 
  講座一開始,由性別所陳宜倩教授主持破題,她提到,她最喜歡到一個國家時,去那個國家的書店看兒童文學,看看這個國家是如何教育孩童,他們都給孩童看些什麼書?引出兒童文學相對於成人文學,有其價值所在,透過兒童文學,更能看見其背後的社會文化與脈絡。
 
  講師張陶表示在北京結束大學學業後,便前往德國繼續攻讀學位,學成歸國後擔任日耳曼語講師,對於兒童文學的興趣起源是在德國念書時,發現凱斯特納這個名字幾乎出現在每一本兒童文學著作上,而凱斯特納這個名字對在歐洲國家長大的人們可說是人盡皆知,因而激起興趣,在撰寫博士論文時更以改編兒童文學作為主要研究題目。
 
  張陶指出,在選擇文本時,便以凱斯特納的兒童文學作品為主要分析對象,除因凱斯特納的作品流傳範圍極廣外,更有不少基金會與獎項都是以他的名字命名,每年更有專屬的年刊發布,由此可見凱斯特納的崇高地位。而凱斯特納除是作家外,更有編劇的多重身份,這也是他的作品為何能如此快速翻拍成電影的因素之一。
 
  張陶以《埃米爾擒賊記》、《兩個小洛特》等流傳性較高文本,做為主要分析文本,更將不同時期的改編版本以先後順序列出。以《兩個小洛特》為例,他表示,不同時期的改編版本,都可以看見當時社會背景下對於性別的不同要求與縮影。《兩個小洛特》主要講述兩個雙胞胎因父母離婚而被拆散最後再重圓的故事,其翻拍電影流傳度最高的莫過於1998年由好萊塢所拍攝的《天生一對》,除改編外更加入商業行銷手法,使得電影叫好又叫座。
  
  而在1994年所翻拍的電影《查理與路易斯》一樣是改編自《兩個小洛特》,但對於雙胞胎的形象描素有著截然不同的地方,其中便可從雙胞胎的名字中查見端倪,雙胞胎中以「查理」命名,使得角色的性別可男可女,事實上導演在形塑女主角時,也刻意將童星中性化。
 
  講座的最後,師生與講師互動熱烈,除重新定義何謂「兒童電影」的定義外,也提到電影許多片段對於「女」童星的拍攝要求,常可以見到女童星做出調情等舉動,似乎是在模仿、反射大人間的情慾流動,而並非是以孩童的身份做出相關舉動。卻也有人提出不同意見,孩童本來就有其情慾流動,因此是不是投射出成人的情慾,似乎還有待爭辯,現場討論氣氛十分熱絡。

圖說如下
圖一:世新大學性別所辦理《德國兒童電影裡的性別形象「七十二變」—以作家凱斯特納兒童文學改編電影為例》講座

圖說如下
圖二:世新大學性別所陳宜倩教授主持開場

圖說如下
圖三:德國海德堡大學專職講師張陶暢談兒童電影的性別形象

圖說如下
圖四:參與同學認真聽講

圖說如下                  
圖五:在場師生針對演講內容提出問題討論

圖說如下
圖六:現場同學與講師熱情互動

:::

優久聯盟網站(另開視窗)校務及財務資訊公開專區(另開視窗)通過AA無障礙網頁檢測

世新大學 版權所有 Shih Hsin University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