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世新大學桌機平板logo 世新大學mobile-logo

世新大學FBInstagramyoutube世新app

性別所專題開講 王曉丹:「二元對立加重受害者自我譴責」

發佈日期: 6/6/2019(四) 瀏覽次數 2890

【文、圖/性別研究所  提供】
【編輯/公共事務室】
 
  世新大學性別研究所於5月30日舉辦「看見性暴力受害者—打破二元對立化約論的能動性與脆弱性」講座,邀請政治大學法學院教授王曉丹,針對性暴力受害者的能動性與社會普遍對於性暴力受害者在事件當下,以「同意」或「不同意」性行為發生的二元對立觀點,提出討論,現場討論氣氛熱烈。這場講座主要討論即將出版的專書《這是愛女,也是厭女——如何看穿這世界拉攏與懲戒女人的兩手策略》,其中的一篇文章。
 
  王曉丹認為,現今普遍台灣社會對於性暴力受害者的想像,受限於「同意」或「不同意」、「被害者」或「能動主體」和「能動性」或「脆弱性」等二元對立的認知框架,以一種非此即彼的兩極去判斷性暴力受害者在事發當下的主體狀態。但卻忽略了性暴力事件發生的當下,往往很難有明確的同意或不同意,更多時候是遊走在同意和不同意兩個極端值的中間,也因為這種認知,造就了性暴力受害者,更容易因羞愧而加重自我譴責的結果。
  
  她強調,在這樣非此即彼的光譜下,受害者容易因道德與社會觀感下,加重自我譴責之外,也容易讓外界忽略受害者的「奮鬥過程」,忘了設身處地站在受害者的角度去看待性暴力事件的發生。而要減緩受害者對自己的自我譴責,王曉丹認為,首要就是要消除這種非此即彼的二元對立,去打破能動性、陽剛氣質與主體位置的連結,去肯定受害者主體的多元性,肯定受害者在性暴力事件發生當下對於同意與不同意間游走的可能性。
 
  最後,去承認每個人的易感易受傷性,承認只要是人,都有脆弱的一面,也正因如此,才能在每段關係中,去爭取自我認同、尊嚴與自信。她強調,越有能動性的人,必然是越能展現其易感易受傷性,並藉由自己所能掌控的資源,去改善自己的現況。透過這樣的過程,讓受害者自我療癒,減緩他們的自我譴責,幫助他們走出陰霾。
 
  同時,王曉丹也提出這項觀念,在實務中所面對的困難,首先在法制面,就不會允許打破二元對立中的「同意」或「不同意」概念,法制層面的處理,往往追求制式結果,在一般案件中,就不容許灰色地帶的發生,更何況是性侵害事件。但王曉丹認為,性別平等教育法法制中,應該加入彈性,融入「事件模糊性」、「證據不足」等所造成的「無法認定成立」,雖然同樣都為「不成立」性暴力事件的發生,但「無法認定成立」與「不成立」這二者間對於受害者而言,卻有相當大的不同。她強調,就算不成立,但也應該在理由中寫入不成立的緣由,讓受害者的故事得以被看見,進而去減緩他們的自我譴責。除了法制層面所遇到的困難之外,王曉丹也表示,在台灣的社會文化中,短時間內很難改變普遍民眾對於性暴力受害者,非黑即白的認知,在種種原因之下,都容易加重性暴力受害者的自我譴責。
 
  儘管如此,王曉丹還是認為,應該要積極推廣這樣的觀念,重新閱讀性暴力受害者的主體,認真對待每一個個案的單次性,並肯定受害者在強暴文化與陽剛文化下的能動主體,才能夠得以發展個體與集體的主體抵抗模式。

圖說如下 
圖一:世新大學性別所辦理「看見性暴力受害者—打破二元對立化約論的能動性與脆弱性」講座

圖說如下
圖二:世新大學性別所教授羅燦煐主持開場。

圖說如下
圖三:政治大學法學院教授王曉丹暢談性暴力受害者的能動主體性。

圖說如下
圖四:參與同學認真聽講。

圖說如下
圖五:同學針對演講內容提出問題討論。


圖說如下
圖六:現場同學與講師熱情互動。

:::

優久聯盟網站(另開視窗)校務及財務資訊公開專區(另開視窗)通過AA無障礙網頁檢測

世新大學 版權所有 Shih Hsin University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