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世新大學桌機平板logo 世新大學mobile-logo

世新大學FBInstagramyoutube世新app

環島上課!世新師生攝影踏查 反思台灣環境議題

發佈日期: 6/14/2018(四) 瀏覽次數 1547

【文/校園記者 翁珮恒
【圖/劉國泰、雷宗達 提供】
【編輯/公共事務處 潘韜宇
 
  新大學進階新聞攝影課程教師、天下雜誌資深攝影劉國泰,於本學期嘗試不同的教學方式,打破以往坐在教室的制式教學模式,特地選在夏天颱風季前,帶領學生環島七天。他說,「學習報導攝影不應該坐在教室上課,而是需要透過戶外實踐,探索在地人文、自然景觀」,要讓學生們透過實作,進而認識、發現、體驗台灣。
 
教室出走 攝影踏查反思土地議題
 
  劉國泰認為,報導攝影的課程使用教授、分享照片的方式,僅是老師單方面地分享個人經驗,學生只能嘗試從照片中做想像,若是要有更深入的了解,勢必得拿起相機、踏上土地,才能夠親自感受。因此,他決定調整授課方式,課程第一個月先在教室教授基本攝影理論,同時籌備行程、與學生討論參訪地點。
 
  「我們參訪的景點都是與自然景觀、人文歷史、環境保育、土地爭議等議題相關。」世新大學圖文傳播暨數位出版學系副教授陳學聖也共同參與執行規劃,他表示,此次環島行與一般觀光行程截然不同,像是受到台塑六輕廠汙染的台西村、嚴重地層下陷的屏東佳冬地區等等,並要求學生事先了解相關背景,結合各自議題觀點,進而得到自我的反思、省思。「這才是這門課的宗旨及目的」,劉國泰強調。
 
  課程活動並沒有硬性要求學生的拍攝主題,反倒是透過環島的過程讓學生去發現自己有興趣的議題,兩位老師則會在每一天行程結束後,於課程社群平台內發表各自所見所聞,以此與學生進行互動、交流。
 
圖說如下
圖一:天下雜誌資深攝影劉國泰(右一)與其指導的世新學生曾婕瑜(左一),於屏東焰溫村的居民互動。

圖說如下
圖二:除了數位單眼相機的攝影技巧,劉國泰(右)也教導學生使用空拍機攝影。
 
邊做邊學 團體生活建立人生觀
 
  「要不是親眼看見,我永遠也不會知道台灣西部地層下陷的嚴重性,透過當地居民的分享,真的有一股辛酸。」圖傳系學生曾婕瑜對於屏東佳冬的焰塭村地層下陷的嚴重情況感到相當震撼。對於這七天的環島行程,她說,這種「邊玩邊上課」、「做中學」的方式是她選擇參加的主因,也是個特別的經驗。
 
  學生們在活動的過程中,朝夕相處建立感情與默契,陳學聖表示,這樣的狀態對於學生們之後做畢業製作相當加分,團體之間的互動、學習與磨合,也是成長的動力。除了理論與實務,兩位老師更重視的,是如何把人生觀及經驗分享給學生。劉國泰舉例,第一天出發前有學生遲到,影響部分行程,他也藉此機會教育、訂定遲到處罰,讓學生們了解事態的嚴重性。「人生裡不是什麼事都有補考的機會。」陳學聖補充,之後學生們都相當守時,行程進行得很順利。
 
圖說如下
圖三:世新大學圖傳系師生數十人參與的環島授課,吸引花蓮地方媒體採訪。

圖說如下
圖四:透過環島踏查,學生能親近土地探索環境議題。
 
展現蛻變 認識台灣重新發現自我
 
  因時間的限制,導致各個景點無法久留,陳學聖認為,下次的課程安排或許會考慮減少景點數量,讓學生們在每個景點都能更加深入地探訪。「玩的時候最認真!」劉國泰說,這種做中學的過程,除了讓學生更加認識台灣這片土地,同時也發現自己的興趣,創造與他人的差異性,這樣的機會很難得,將繼續嘗試類似的授課方式。
 
  「所有問題都會在過程中找到答案。」劉國泰分享,在環島的七天裡,看見學生漸漸找到自己的攝影方向、從中領悟到成長的意義,學生的積極回饋及諾大轉變,都讓他深刻理解「離別是為了更好的再見。」也因為學生在結束聚餐時的感動發言,讓他留下了男兒淚。「時間允許的話,我一定會再參加!」曾婕瑜說,因為跟著老師們走過台灣各個角落,行程有別於一般大眾通曉的觀光勝地,更迥異於在教室內學習,讓她同時收穫一趟心曠神怡的旅程及一堂豐富充實的攝影課。
 
圖說如下
圖五:世新大學圖傳系副教授陳學聖(右)與講師劉國泰帶著學生環島攝影。

圖說如下
圖六:環島行其中一個活動環節-單車行,劉國泰(右下)一馬當先帶領學生,熱情活力不亞於年輕人。

圖說如下
圖七:天下雜誌資深攝影劉國泰擔任世新圖傳系講師,認真指導學生攝影專業。

:::

優久聯盟網站(另開視窗)校務及財務資訊公開專區(另開視窗)通過AA無障礙網頁檢測

世新大學 版權所有 Shih Hsin University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