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世新大學桌機平板logo 世新大學mobile-logo

世新大學FBInstagramyoutube世新app

領略音樂之美 彭廣林與世新學子暢談樂曲創作

發佈日期: 12/7/2018(五) 瀏覽次數 1360

【文/實習校園記者 楊恩愷
【圖/校園記者 李奇軒
【編輯/公共事務室 張家瑀
 
  通識教育中心選修課程大師講座,11月30日邀請東吳大學音樂系教授兼學系主任彭廣林,與學生們分享對古典樂的獨特見解,並從過往作品找出樂曲的邏輯性,並點出創作音樂背後的教育反思。
 
  面對台下眾多學生,彭廣林並非先以熟悉的音樂領域切入講座主題,而是先對過往教育提出「質與量」的問題,與學生一問一答進行互動。「何謂邏輯?是能夠逆向思考的思維」他說明,當代教育過度重視「量化教育」,意即培養大量對知識僵化的學生。彭廣林認為若要重視教育中的質,需要從語言、文字、藝術中著手,讓學生適當開發潛能
 
  學習音樂如同學習語言,文字如同音符,是創作樂曲的動機。彭廣林表示若是要創作優美的旋律,需要顧及音色以及音樂的層次感,建構出屬於樂曲的邏輯。「音色間的明暗對比能夠塑造音樂的層次。」彭廣林以電影鐵達尼號的主題曲《My heart will go on》點出其音色符合男女主角─Jack和Rose的高低身分差異,讓人理解歌曲創作的技巧及背後意義。
 
  除當代作品外,彭廣林也對古典樂琢磨之深,他以巴赫的《平均律》做演示並說明該樂曲以協和、不協和的旋律有次序地交錯排列,和有邏輯地創作。同時他更以莫札特的《小星星變奏曲》示範如何運用層次增進樂曲的美感,進而帶領學生領略古典樂的優美之處。
 
  除了講解樂曲創作的層次和邏輯性外,彭廣林更進一步帶出古典樂其創作背景。他說明巴赫和莫札特,甚至貝多芬音樂皆受到科學革命和啟蒙運動的思潮影響,因此創作以理性、邏輯作為音樂基礎,才能表現出眾多優美的曲目。但彭廣林也表示這代表西方國家受到良好的邏輯教育,卻是現今台灣所缺乏的。
 
  「教育培養一個人詮釋自我生命的能力。」彭廣林認為音樂在創作的過程中,是體現個人闡述生命的方式,也是表現教育對個人的影響。彭廣林認為,當今教育應提高學生對音樂、語言的邏輯性。最後彭廣林勉勵學生多思考自我的存在意義,也希冀藉此次他對音樂的見解和邏輯建構,能夠帶給學生省思。
 
圖說如下
圖一:東吳大學音樂系教授兼學系主任彭廣林,至世新大學分享對古典樂的獨特見解。

圖說如下
圖二:彭廣林對過往教育提出「質與量」的問題,與學生一問一答進行互動。

圖說如下
圖三:彭廣林認為若要重視教育中的質,需要從語言、文字、藝術中著手,讓學生適當開發潛能。

圖說如下 
圖四:彭廣林以巴赫的〈平均律〉做演示並說明該樂曲以協和、不協和的旋律有次序地交錯排列,和有邏輯地創作。
 

:::

優久聯盟網站(另開視窗)校務及財務資訊公開專區(另開視窗)通過AA無障礙網頁檢測

世新大學 版權所有 Shih Hsin University All Rights Reserved